户外体育培训制度内容:目标与执行标准
根据现有的搜索结果,户外体育培训制度的目标和执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1. 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到2035年,户外运动产业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动力更强、活力更足、发展更安全。
2.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扩大户外运动覆盖面,推动户外运动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户外运动需求。 到2025年,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供需有效对接,参与群体更加广泛,赛事活动更加丰富。
3. 促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意识,推动户外运动项目绿色开发,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执行标准1. 场地设施要求: 用于开展课外体育培训的体育场地应符合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相关规则,培训场地和设施应符合安全、质检、消防、卫生、环保等标准。 室内场地应在主要位置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3m2(棋牌类)或不小于5m2(其他体育项目)。
2. 课程要求: 课外体育培训的课程应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等相匹配,具备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运动伤害。 培训主体应配备与自身规模适应数量的执教人员,每班次培训的学员人数不超过35人,超过10名学员的培训应至少配有2名执教人员。
3. 从业人员要求: 执教人员应持有至少一种证书,如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颁发的体育技能等级证书等。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公示执教人员的姓名、照片、资质证书编号等信息,并对拟录用的从业人员进行背景审查。
4. 安全要求: 课外体育培训场所应将各类安全制度、安全注意事项和特殊要求、平面示意图及疏散通道指示图等悬挂在明显位置,设置醒目的安全指示标志,并确保安全疏散通道畅通。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配备常规医疗急救药品及设备,并配备不少于1名经过培训并获得急救证书的人员。
5. 内部管理要求: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按相关政策规定建立财务管理、账户管理、收退费管理等方面管理制度,规范运行。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将收费标准在醒目位置公示,单次向学员收取课程费用的时间跨度不超过3个月。
通过这些目标和执行标准,户外体育培训制度旨在规范和促进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确保培训质量和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户外体育培训制度内容:目标与执行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户外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为了规范户外体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参与者安全,本文将详细介绍户外体育培训制度的内容,包括培训目标与执行标准。
一、培训目标
1. 提高参与者户外运动技能
户外体育培训旨在帮助参与者掌握户外运动的基本技能,如徒步、登山、露营、定向越野等,提高他们在户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运动水平。
2. 增强参与者安全意识
通过培训,使参与者了解户外运动中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3. 培养参与者团队合作精神
户外运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培训过程中,参与者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4. 传承户外运动文化
通过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户外运动,传承户外运动文化,推动户外运动事业的发展。
二、执行标准
1. 培训内容
(1)户外运动基础知识:包括户外运动的历史、特点、分类、装备等。
(2)户外运动技能:如徒步、登山、露营、定向越野等基本技能。
(3)户外运动安全知识:包括野外生存技能、急救知识、环境保护意识等。
(4)户外运动心理素质培养:如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 培训师资
(1)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教练员。
(2)具有丰富户外运动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讲师。
3. 培训场地
(1)符合户外运动培训要求的场地。
(2)具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设备。
4. 培训时间
根据培训内容、学员水平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时间。
5. 培训考核
(1)理论考核:考察学员对户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考核:考察学员在户外运动中的技能运用和团队协作能力。
6. 培训证书
对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相应等级的户外运动培训证书。
户外体育培训制度的目标是提高参与者户外运动技能、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传承户外运动文化。执行标准包括培训内容、师资、场地、时间、考核和证书等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和实施户外体育培训制度,为我国户外运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